合一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49|回复: 0

俾士牧师(中华循道公会之父)

[复制链接]

79

主题

97

帖子

69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98
QQ
发表于 2023-1-5 17: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佐治·俾士(英语:Rev. George Piercy,1829年2月27日-1913年7月16日)为英国大英循道会差会(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ary Society)首位来华传教士,在中国传道31年,建立教堂,开办学校、医院,并以粤语白话文翻译西方属灵书籍,被誉为“中华循道公会之父”(The Father of the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3]

生平
佐治·俾士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壁克宁区(Pickering),青年时投身海员工作,经历两次海上旅程后转为务农为生。
1851年1月31日(咸丰元年),21岁的俾士以义务传教士身份自费抵达香港,但抵港后才得知他原定要接触的英兵循道会友罗斯中士(Sergeant Ross)已于一星期前病世,同年12月北上广州传道。
当时清政府已签订《南京条约》约十年,西方人士要进入中国仍然有一定困难。虽然不能进城,他便在城门口派单张。后在伦敦传道会华人牧师梁发的帮助下开始传教活动,在广州十三行以商行职员身份进行隐蔽的传教,他又不断写信给英国循道公会,报告事工情况及进展。
1852年4月,俾士申请成为英国循道海外差遣员,获批准后,差会增派毕治(Rev. W.R.Beach)牧师和郭修理(Rev. Josiah Cox)牧师,带着伦敦英国循道公会的差会任命俾士为牧师的公文来华。

1853年,俾士终于得到教会的支持,正式按立他成为牧师及承认他是首位循道公会来华的差遣员,在广州南门外增沙街开设“增沙惠师礼堂”并附设男校“新沙书院”,遂组成广州教区(发展成后来的英国循道公会华南教区,下辖有包括香港的七个教区,1914年名为中华循道公会),担任第一任教区长。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循道公会的传教士们避难澳门,在澳门诞生中国第一批循道公会华人教友。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避地澳门[4]的俾士等传教士再度返回广州工作,但鉴于澳门的良好环境,他们决定保留澳门居所作为循道会传教士休养之所,并制定了按家庭轮流到澳门休假的制度,传教士设堂传教,并在广州增沙创设“圣道书院”,培养华籍牧师[5]
1860年至广东佛山开拓,在古洞街赁房布道。
1861年在南关增沙购屋作礼拜堂,后称增沙堂。
1862年在西关第十甫购屋改建福音堂,附设学塾,后称十甫堂;在高第街设福音堂,后称高第堂。
1882年返回英国后,继续向伦敦西印度码头地区的中国水手传教至1913年离世为止。[6][7][8][9][10]

著作
俾士以粤语白话文(又称“羊城土话”或“羊城土白”)针对广东地区传教工作而翻译及撰写的通俗读物,包括:
  • 公祷书
  • 《卫理七篇讲章》
  • 天路历程(土话)》(羊城土白,1871)
  • 《晓初训道》羊城:太平堂小书会,同治七年(1868年)
  • 《以利亚记略》羊城:增沙书室镌,同治二年(1863年)[11],(受何进善著《约瑟纪略》史传体章回小说所启发而撰写)
  • 《启蒙诗歌》羊城:惠师礼堂,同治二年(1863年) [12]
  • 《初学问答》(四册,1861—1864)
  • 《教会法要》
  • 《地理略论》(1855)
  • 《新祷文全书》(1859)
  • 《圣经择要详论》(1863)
  • 《歌颂诗章》(1863)
  • 《对中国的爱——纪念广州第一位循道会女教师耿玛丽》(Love for China : Exemplified in Memorials of Mary Gunson, the First Female teache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 at Canton) (1865)、
  • 《一位资深传教士关于中国鸦片罪恶的证言》(A Veteran Missionary's Evidence as to the Evils of Opium in China)(1896)
  • 《伦敦的华人:事实与呼吁》(The Chinese in London:A Fact and an Appeal)(1883)[13]
粤语白话文圣经译本[14]
  • 路加福音(1871),歌罗西书(1872),保罗达会小书(1872),迦拉太书-腓立门书(1872),旧约创世纪(1873),创世纪、迦拉太-腓立门(1872-1873),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传、马可福音传、路加福音传、约翰福音传、使徒行传、哥罗西书(1873/1871-1873)),新约全书(1877),罗马人书=启示录(1877),马太福音(1882),马可传福音书(1882),创世纪(1887),新约全书:罗马书-启示录(1899)

家谱
俾士的祖父是一位铁匠,父母亲(John and Hannah Piercy)务农为生,家中七名孩子中排行第六。
  • 元配温乐锺(Joan Wannop,1830-1878) 同为大英循道会差会(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ary Society)来华传教士,与俾士牧师在中国产下三男二女,包括
    • 约翰(John)
    • 佐治·俾士(George Piercy, Jr.,1856-1941,同名次子,后称小俾士)
    • 爱德华(James Edward)
    • 珍妮(Jane,夭折于繈褓)
    • 安妮(Anne Frances)
1878年,温乐锺骤患肺结核在广州辞世。
1882年,俾士返回英国伦敦续弦,再娶循道会女传教士
  • 泰勒(Anne Maria Taylor),育有二子二女,包括
    • 长子威福烈Wilfred Ashton
    • 长女Lilian Mary
    • 次子Arthur Conrad
    • 次女Annie[15]

纪念传记
  • 黄作编著:《华南循道公会百年简史(1851-1950)》(香港:香港联区,1950)
  • 卢约翰(John Rose)著,杨林译:《苦难重重的教会––––循道公会华南教区开基一百年的历史(1851-1951)》(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1984)
  • 文国伟:《循道卫理入神州》(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1995)
  • 卢龙光汤开建、张照、颜小华:《苦难中成长的教会-英国循道公会佛山传教发展史:1851-1949》 (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11。ISBN 9789627706250
  • Jane Ashby:A Life Remembered: George Piercy, 1829-1913: The Yorkshire Farm Boy Who Founded a Mission in Canton, China 中译《创建广州教会的约克郡农场男孩俾士的生活回忆(1829—1913)》(2016)

俾士牧师
Rev. George Piercy

俾士牧师及温乐锺的1862年家庭照,孩子们左起依次为珍妮、约翰、小俾士[1][2]
出生
1829年2月27日
大英帝国约克郡壁克宁区
逝世
1913年7月16日(84岁)
大英帝国莱顿斯通
国籍
大英帝国
职业
牧师教育家圣经翻译者
组织
英国循道会,中华循道公会
知名于
中华循道公会创办人
信仰
基督教
宗派
循道宗

来源: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 ... B%E7%89%A7%E5%B8%A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合一

GMT+8, 2025-5-3 04:27 , Processed in 0.0514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