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89|回复: 0

马礼逊(第一个基督新教传教士)

[复制链接]

79

主题

97

帖子

69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98
QQ
发表于 2022-12-22 21: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礼逊(英语:Robert Morrison,1782年1月5日-1834年8月1日),又译做罗拔・摩理臣[1]英格兰出生的苏格兰传教士。清嘉庆十二年(1807)受伦敦传道会派遣来华传教,到达广州,是外国来华的第一个基督新教传教士,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任职25年。他在广州做了大量文化工作,包括了第一个把《圣经》全文翻译成中文并予以出版;独自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华英字典》,编写了《中国一览》、《广东省土语字汇》(1828年)等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品。他为第一个华人基督新教教徒蔡高施洗,按立了第一名华人牧师梁发。他和米怜等在马六甲创办了英华书院、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与英文刊物《印度支那拾锦》,在澳门出版中文报刊《杂闻篇》。英华书院是近代传教士开办的第一所中文学校,马礼逊曾任该院牧师。曾协助詹姆士·马地臣办了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广州记录报[2]。1834年过世,葬于澳门旧基督教坟场

经历事迹
1804年已修读神学两年的马礼逊年22岁,加入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简称伦敦会),并被派往中国传教。他在书上写到:“求上帝将我置于困难最多和从人类眼光中看来最难成功之布道区域中”。这一申请被接受后,伦敦会还聘请旅居英国的中国人杨三德教授马礼逊中文。他又学习一些天文及医学知识,期望与利玛窦采取一样方式,以传授西方科技的人才进入中国。因为他深知当时清朝并没有开放,不具有传教的自由。为了进入中国要有其他的切入点,而医学和天文是当时西方较先进的方向,因此他希望接着这个做为交流的媒介以顺利进入中国。
1807年时马礼逊自英国启程来到中国,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伦敦至广州航线。公司为免运载传教士而得罪禁教的清政府而拒载马礼逊。他只好先到纽约再转往广州。在纽约那边换船并且申请手续。在办手续的时候,纽约船坞公司职员知晓其将前往中国,便以轻视的口吻对他说“马礼逊,你以为靠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中国过去5000年来对于偶像的崇拜吗”,那时马礼逊回答一句有名的话:“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他以这样的信念与信心抵达中国。他于1807年5月12日离开纽约,乘坐三叉戟号商船,9月4日 (嘉庆十二年八月三日) 抵达澳门。
1807年9月7日 (嘉庆十二年八月六日),马礼逊进入广州,因为不能够进入中国其他地区,所以滞留在广州的十三洋行,在美国驻广州领事馆一位领事的庇护下隐居。1年间隐居在广州澳门苦学中文。1809年 (嘉庆十四年) 他与英军医官莫敦的女儿结婚,同年被销售鸦片的东印度公司聘为高级译员。从此马礼逊有了一个公开的身份的东印度公司的员工,往来于广州与澳门。马礼逊秘密学习中文,以了解中国文化的情形,以预备向中国人传播福音。开始时遇到许多艰难,但后来他的中文学得相当好。

工作
预备传教
1812年(嘉庆十七年), 马礼逊就开始编《中文文法》(又名《中文法程》)。因为他深知无法自由传道,但是如果西方传教士要来中国一定要学好中文。
在秘密刊印传教书籍时,马礼逊结识了一批为其服务的刻印工人,1814年9月9日(嘉庆十九年七月十六日),广东省香山县蔡科(二十世纪一份不太可靠的文献指其名为蔡高,有误)皈依基督新教由马礼逊施洗,他是中国第一位基督新教的信徒[3]
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兼活字版印刷所。
1823年12月(道光三年十一月),梁发被马礼逊按立为第一个基督新教的中国籍牧师[3]。他协助马礼逊做印刷工作。梁发在1832年用中文写了一本《劝世良言》,于乡试时派发给赴考生员。这本《劝世良言》就是日后太平天国开国者洪秀全的思想根据。
1823年(道光三年),马礼逊出版了一部重要的汉英对照字典:《华英字典》。当时大部分的欧洲人都懂英文,因此懂英文的传教士就可以根据这部字典来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所以《华英字典》和基督教义的小册,是马礼逊的重要贡献。在这项奠基性的工作中他得到梁发和其他一两位中国助手的帮助。

翻译圣经
1810年(嘉庆十五年),马礼逊来中国才三年,就已开始翻译《使徒行传》、《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马礼逊在1813年(嘉庆十八年)将《新约》(《耶稣基利士督我主救者新遗诏书》)全部翻译完毕,并在广州秘密出版。
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马礼逊与另一位伦敦会传教士米怜一同完成《旧约》的翻译工作,在马六甲出版。
到1823年(道光三年),新旧约圣经合并出版,名为《神天圣书》(在几年前庆祝马礼逊来华的活动中,香港曾出版其影印版)。马礼逊所翻译的中文圣经是在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本中文圣经(比在海外出版的马士曼译本稍晚一些),在此之后还有裨治文翻译的中文圣经(1863年,同治二年)及其他文理译本。马礼逊的译本在时间上很早,翻译严谨、贴切,所以他这部中文圣经对后来的译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出版杂志
1815年8月5日(嘉庆二十年七月一日),马礼逊在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以华人为对象的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本杂志介绍西方科学、律法和一些新知识,也讲述教义和圣经。他介绍一些新资料,让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些了解,同时也对圣经的教义有些了解。
马礼逊在马六甲英华书院附设了一个活字版铅字印刷的印刷厂。这是戴德生的岳父伦敦会传教士台约尔创建的活字版的华文铅字,可以大量印刷圣经和传教杂志。
1833年4月29日(道光十三年三月十日),马礼逊在澳门出版中文报刊《杂闻篇》,该报终刊于同年10月17日(道光十三年九月五日),以双面印刷和近代报刊样式单页出版,共出版了三期,每期4页,大部分内容以宣扬基督新教信仰为主。该报也是最早以金属活字印刷、在中国境内最早出版以及澳门历史上最早出版的中文期刊,亦是“澳门是西式活字印刷术最早用于中文印刷的地方”的证明[4][5]

汉语教学与办学
马礼逊兼通粤语南京官话两种汉语[6]东印度公司所属广州商馆(Canton Factory)在1810年代至1830年代,雇用了马礼逊为中文翻译,并开设中文班,起初只教南京官话一种汉语,1828年广州商馆大班命令员工兼学粤语,马礼逊籍机编撰《广东省土话字汇》(英语:Vocabulary of the Canton Dialect)为教材。[7][8]马礼逊的南京官话粤语教学是英国最早的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19世纪的英国中文教学与研究的制度化奠定了资料基础[9]
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教育华人青年及儿童,及栽培后进的来华传教士,是华人的第一所洋学堂。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英华书院迁至香港,造就许多香港的基督教人才。
1828年(道光八年),梁发跟古天青在广东的高明县也设了第一所基督徒的私塾,也就是给小孩子读书的学校。这是初期的新式学堂,除了教文学、文化外,也教圣经,介绍西方的科学地理知识以及英文

家庭
马礼逊有两段婚姻,第一段是在澳门与莫玛莉(Mary Morton)结婚,育有两子一女。
  • 长子James,出生后不久便夭折
  • 长女Mary Rebecca Morrison,她丈夫是传教士合信
  • 次子马儒翰,《南京条约》谈判的翻译,香港第一代议政局定例局议员
莫玛莉在1821年 (道光元年) 病死于澳门后,三年后马礼逊在英国续弦,有五个子女。[10]

以其命名的事物
  • 广州
    • 马礼逊纪念堂,原址广州长堤五仙门附近[2],已被清拆。
  • 上海
    • 玛礼逊路(Morrison Road),今虹口区茂林路。


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马礼逊肖像油画
出生
1782年1月5日
英国诺森伯兰郡布勒格林
逝世
1834年8月1日(52岁)
大清广东省广州府
墓地
澳门基督教坟场
国籍
英国
职业
英国东印度公司翻译员、传教士
知名于
首名基督教新教抵华传教士
信仰
基督教新教
父母
James Morrison
Hannah Nicholson


马礼逊于1782年出生地,英国诺森伯兰郡布勒格林


马礼逊在办公中


立于澳门基督教坟场的马礼逊纪念碑

来源:维基百科:https://wiki.kfd.me/wiki/%E9%A9%AC%E7%A4%BC%E9%80%8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合一

GMT+8, 2025-5-3 04:02 , Processed in 0.0523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