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亚历山大·帕森斯·马丁(英语: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年4月10日-1916年12月17日),汉名丁韪良,字冠西,美北长老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62年(1850年-1916年,期间有4年时间不在中国),曾长期担任中国著名教育机构北京同文馆的负责人,是当时的“中国通”。1898年起任被清朝皇帝任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也就是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
生平
1827年4月10日,丁韪良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牧师家庭。1848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1850年,受美北长老会派遣,来到中国,在宁波传教10年。他主张发展世俗教育影响中国,意图通过教育向中国人传播基督信仰[2]。
丁韪良是19世纪实验以拉丁字母拼写中国方言的开拓者之一。1850年,他来宁波之后,通过半年时间学会宁波话,然后为其设计罗马字拼音方案,用拉丁字母稍加变通,创立了一套音标。此方案也被其他传教士和来宁波工作的外国人一直沿用。这对中国文化是一个贡献。后来,丁韪良的同事与好友,美国北长老会驻宁波传教士兰显理(Henry Van Vleck Rankin),编纂了《宁波土话初学》、《领经问答》、《教会政治》、《礼拜模范》等基督教教义书籍,在宁波基督教堂和教会学校广为采用。[3],也是最早的宁波话罗马字拼音教学文献。丁韪良将罗马拼音用于注释宁波方言,为汉语拼音教学提供了参考,对近现代中国汉字改革运动有较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